家长朋友们是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孩子遇到困难越挫越勇,有些孩子却容易放弃?其实这与孩子如何看待自身能力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生活点滴中,帮助孩子建立受益终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首先,让日常对话成为思维训练的土壤是很有效的方式。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从每天和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开始改变。当孩子完成作业时,比起单纯说真聪明,不如把重点放在过程中:今天这道题试了三次终于解开了吧?我们注意到你一直在调整解题思路。这种对话方式能让孩子意识到,真正的进步来自于持续努力而非天赋。很多家长习惯用结果性评价,比如考了九十五分真厉害,这样反而容易让孩子形成结果导向的思维。
我们认为更应该关注孩子付出的具体行动:复习时把错题整理成册的方法特别有效,这次考试是不是用上了?通过具象化的肯定,帮助孩子建立努力与成果的联结。比如观察到孩子主动查阅字典而不是直接问生词,就可以说:刚才你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的样子特别专注。这种将行为与品质挂钩的反馈,比空洞的表扬更有指导意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当孩子表现出畏难情绪时,家长朋友们要学会转化语言模式。把“这个好难”转化为“这个确实需要多花时间练习”,把“我不会”转化为“我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建议在家里设置成长型语言角,把积极表达的句式贴在冰箱门或书桌旁,全家人共同练习。例如准备三组对照卡片:左边写“我做不到”,右边对应“我需要更多练习”;左边写“这题太难”,右边对应“这题需要分步骤解决”。每周全家人互相监督提醒,把负向表达转化为成长型表达。
其次,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孩子对待失败的态度,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深度。当孩子考试失利或比赛受挫时,家长朋友们的反应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这个时刻恰恰是培养成长型思维的黄金时机。首先要控制住立即安慰的冲动,给孩子足够的情绪缓冲时间。待孩子平静后,可以这样引导:这次的结果和预期有差距,你觉得我们在哪些环节还能改进?注意这里使用的是“我们”而不是“你”,让孩子感受到共同面对的温暖。
很多家长习惯帮孩子找客观原因,这种保护反而会阻碍孩子正视问题。我们建议采用三分肯定七分引导的原则:三分是肯定孩子坚持到最后的毅力,七分是重点讨论可以优化的具体环节。例如:坚持每天背单词的习惯特别好,如果下次能结合听力练习,记忆效果会不会更持久?这里可以教家长一个具体话术模板:先描述事实情况,再提出观察内容,最后做出关于进步的思考引导。这里需要避免的是将失败永久化、扩大化的表述。比如“你就是数学不好”这样的定性评价,会让孩子形成固定认知。我们更推荐这样的表达:暂时没掌握好分数运算,说明这个知识点需要更多专项练习。这里有个实用技巧,建议家长准备成长型问题清单:包含经历教会孩子什么、如果重来会调整哪个步骤、需要哪些资源支持等十个问题,遇到挫折时可以选择其中几个进行探讨。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家庭环境是思维模式的培养皿。家长朋友们的日常行为模式,其实是最生动的教学示范。我们认为培养成长型思维不能停留在说教层面,更需要身体力行。当父母在工作中遇到挑战时,可以适当和孩子分享:妈妈最近在学新软件,虽然开始有点吃力,但每天练习已经越来越熟练了。这种真实的生活示范,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很多家长无意中暴露的固定型思维需要警惕。比如抱怨“我这辈子学不会用智能手机了”,这种自我设限的表述会给孩子消极暗示。
我们建议改为:新功能确实需要多摸索,我准备每周向同事请教一个小技巧。家长可以和孩子成立成长互助小组,比如爸爸学编程,孩子学钢琴,互相交流学习中的困难与突破。特别要营造允许试错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尝试新事物搞砸时,比起指责结果,不如肯定探索的勇气:虽然水洒了一地,但你自己主动尝试倒水的样子特别棒。下次我们试试换个更稳的杯子好不好?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