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教老师朋友们大家好,或许在我们开展家教辅导的过程中都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眼神飘忽,笔尖在纸上百无聊赖地画着圈,提问如同石沉大海,无声的沉默筑起一道高墙。
家教老师的心一点点沉下去,精心准备的讲解成了独角戏,时间在无声的消耗中流走。当孩子不配合时,这份挫败感几乎成为家教路上最难以绕过的障碍。我们深深理解家长朋友们目睹孩子如此状态时的忧虑与焦灼——投入了心血与时间,期待却似乎要落空。然而,请别过早灰心,更不要轻易贴上厌学或懒惰的标签。孩子的不配合,往往是内心无声的诉求,是未被理解的语言,是教育旅程中隐形的路标。
首先,我们需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稳住自己,看见孩子。当孩子拒绝配合,我们首先需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挫败、焦急甚至恼怒都是人之常情,但若被这些情绪主导,往往会让局面雪上加霜。深深吸一口气,给自己几秒钟的停顿时间。我们的平和与稳定,是化解对抗的第一步。然后,尝试去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东西。孩子的沉默、抵触、小动作,甚至直接说不想学,这些行为的背后,藏着什么?可能是觉得内容太难,像一座爬不过去的山;可能是有挫败感,曾经努力却收效甚微,心灰意冷;可能是身心疲惫,学校任务已经比较重,实在提不起劲;也可能是对老师或学科本身有抵触情绪。情绪是内心诉求的无声代言人,它需要被倾听,而非被压制。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建议家教老师朋友们应当放下必须立刻推进课程的执念,可以温和地表达观察:“感觉你今天有点提不起精神?”或者“这部分内容是不是让你觉得有点难?”给孩子一个表达感受的出口,哪怕他只是点点头或者继续沉默。有时,仅仅是我们的理解和接纳,就能让紧绷的气氛有所松动。这并非纵容,而是为后续真正的学习与合作奠定基础。
其次,我们需要打破僵局,实现对于孩子从“要我学”到“我想学”的引导转变,而对于这一部分,以下三点是我们想分享给大家的建议:
一是寻找兴趣的连接点。我们建议,仔细琢磨孩子喜欢什么。他痴迷恐龙?那数学题里可以出现翼龙展翅飞行的距离。他热爱篮球?阅读理解不妨找找球星传记。他喜欢某个动画角色?那就让这个角色参与到解题过程中来。让学习内容和他熟悉、热爱的世界产生哪怕一丝微小的联系,都可能成为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知识本身并非冰冷,而是需要附着于孩子能感知的热情之上。
二是赋予掌控感与选择权。孩子的不配合,有时源于一种被安排的无力感。我们建议,在可能的范围内,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比如:“今天这两道应用题,你想先挑战哪一个?”或者“这个知识点,你是想先听我讲一遍,还是我们一起读读课本试试看?”甚至复习时间的安排,也可以和孩子商量:“你觉得我们花十五分钟复习单词,剩下时间做阅读,怎么样?”小小的选择权,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到自己是学习过程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三是化难为易,小步前进:面对庞大困难的任务,大人尚且容易望而生畏,那么孩子们对于学习任务较大时的体验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建议,把大目标拆解成清晰可见、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小台阶。比如,写一篇作文很难,那就先聊聊题目,一起头脑风暴几个有趣的点子;再选一个点子,口头说说打算怎么写开头;接着只写开头那一两句。完成一个小步骤,就给予及时的肯定:“这个开头想法真有意思!”或者“这个公式你记得很准!”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我能行”的小成功,积累信心,才有勇气和意愿去挑战下一个稍大的目标。将遥远的目标分解成近在眼前的阶梯,每一次攀登的喜悦都是下一次攀登的动力。要让学习方式生动起来,干巴巴的讲题和刷题,容易让孩子精神疲惫。我们建议,尝试变换学习的形式。讲数学概念时,不妨用上积木、小棒来摆一摆;学英语单词,试试做动作猜词的小游戏;读课文累了,可以分角色朗读一下。短暂的、形式活泼的互动,不仅能缓解疲劳,常常能让孩子在更轻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身体被调动起来,思维往往也更活跃。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