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大家好,当孩子垂头丧气地攥着那张分数不理想的试卷站在我们面前,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我们内心那份急于找出原因,那句“怎么又没考好?”或者“是不是又没认真复习?”或许很轻易就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一瞬间的本能反应,往往可能会在我们与孩子之间,悄然划开了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
评判,几乎成了我们面对孩子问题的第一把钥匙,却常常打开了错误的大门。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一句“你怎么总是这么毛手毛脚”便脱口而出;孩子和伙伴闹了别扭,我们下意识就认定“肯定是你先惹的事”。这种评判反射,源于我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习惯了用自己形成的标准,像一把尺子去丈量孩子的言行。我们深信不疑,这是在履行教导的责任,是在帮助他们认识对错,是在塑造他们成为更好的人。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或者是我们经验里认定的那个问题,而非孩子鲜活、立体、充满细节的处境。
当评判的声音率先响起,孩子心门关闭的声响,往往被我们忽略。想象一下,当孩子感受到的首先是扑面而来的批评、指责或否定时,他们内心最自然的反应是什么?或许会是是恐惧和防御,以及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于是,辩解、沉默、顶撞,甚至为了逃避惩罚而撒谎,这些行为就出现了。我们常常为此感到愤怒或失望,却很少意识到,这些恰恰是孩子在我们评判压力下启动的自我?;せ?。我们以为自己在讲道理、在分析问题、在帮助孩子成长,但在孩子的耳朵里,听到的往往只有刺耳的否定和全盘的否定,那道原本可以沟通的桥梁或许就这样崩塌。孩子的心扉紧紧闭合,那些真正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疏导的情绪和困惑,被深深地掩埋起来,或者转向了其他可能并不理想的倾诉渠道。久而久之,一个令人痛心的模式形成了:孩子不再愿意向我们袒露真实的脆弱和困惑,亲子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表层化。
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循环,需要我们勇敢地放下手中那把名为评判的刀,去拿起另一件工具:了解与倾听。这不是易事,需要一种强大的暂停本能和倾听意愿。这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转变,更是我们与孩子相处姿态的根本性调整。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练习在情绪和言语的洪流中,稳稳地按下那个暂停键??吹胶⒆臃考湟黄墙澹媚蔷浯徘苛移琅猩实幕?,在舌尖上停留一下。这是我们的自我冷静时间。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自我提醒,尤其是在我们自身感到疲惫、压力大或者时间紧迫的时候。
当暂停键生效,接下来就是启动真正的倾听模式——不是用耳朵,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接收孩子发出的信号。真正的倾听远非表面功夫。不是一边盯着手机屏幕,一边心不在焉地应付;也不是在孩子诉说时,脑子里飞速运转,忙着构思如何反驳、如何教育、如何证明自己是对的。真正的倾听,应该是一种全然的临在感。我们需要放下手机,停下手中的事情,将身体转向孩子,目光温和而专注地落在孩子身上。我们的姿态、眼神和面部表情,都在无声地向孩子传递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此刻,我就在这里,我准备好并愿意接收你的一切信息,无论是言语的还是非言语的。我们需要像一个敏锐的探测器,去观察孩子表情的细微变化,非语言的密码,往往比说出来的话语承载着更真实、更丰富的信息,是解开孩子内心的关键。只有当我们真正看到并尝试理解这些信号时,我们才算开始靠近孩子的真实世界。
在倾听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将质问的利刃收起来,换上探索的好奇心。沟通的语言需要彻底的转变。把那些充满指责和预设立场的质问句,转化为带着真诚探索意图的疑问句,比如:“我注意到你今晚开始写作业的时间比较晚,是遇到了什么让你觉得棘手的地方吗?”或者“你当时选择那样做,心里是怎么考虑的呢?”。这里的关键,绝不仅仅是句式的改变,而是我们提问时内在的态度和语气。我们的声音、语调和面部表情,是否传递出真正的疑惑、关切和想要理解的渴望?而不是包裹在问句外衣下的指责和不满。这样开放、温和、充满邀请意味的表达。当孩子从我们的提问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安全、被接纳、被尊重的好奇,而非审判和审查的压力时,他们才可能逐渐放松紧绷的神经,慢慢放下防御,尝试着向我们袒露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