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与大家讨论了一个主题——浅谈关于允许谈论失败是孩子进步的起点,发布后收到了一些家长朋友们关于这一主题比较感兴趣的联系反馈。所以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想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具体可以如何做,才能在日常点滴中,真正践行允许谈论失败的理念,为孩子铺设这条通向真实成长的道路呢?在这里我们想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我们整理出来易于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议,主要有四点,在本篇文章我们主要与大家讨论前三点:
第一,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转变语言模式,从“堵”到“疏”。这是我们最需要练习也最容易着手的地方。请留意我们面对孩子失败时脱口而出的那些习惯性反应。把那些试图立刻消除负面感受、催促翻篇的话语,比如“别哭了,哭有什么用”、“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吗”、“行了行了,忘了它吧,想点开心的”、“没事没事,下次肯定能行”等等,替换为更开放、更具接纳性以及更能引发内在思考和情感表达的语句,比如“看起来你真的很失望和难过,愿意和我聊聊刚才的具体情况吗?”或是“这次没达到你想要的目标和效果,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或者哪里让你觉得特别困难?”又或是“我能感受到你有点沮丧,要不要休息一下,等会儿咱们一起想想接下来可以做点什么?”这样的表达,既不粉饰失败的客观存在,也不否定孩子真实的情绪感受,同时为孩子开启了一个安全的分享和深度思考的空间。关键在于语气要真诚和平和,同时要带着关切而非焦虑。
第二,我们还应当清楚自身的态度是最好的示范:身教重于言传。家长朋友们,请记住,我们并非完人。在生活、工作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和失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与其在孩子面前努力维持一个从不犯错又事事完美的虚幻形象,不如在时机恰当且氛围轻松的时候,坦然又真诚地和孩子分享我们自己的“失败小故事”。比如可以讲讲那次工作中因为疏忽导致的小失误,以及我们是如何承担责任和弥补过失的。又或是还可以聊聊那次精心策划的家庭出游因为意外天气泡汤了,当时我们有多遗憾,后来又是如何调整计划找到新的乐趣的。甚至可以分享年轻时一次考试失利或者比赛落选的心情,以及后来是如何调整心态并继续努力的。
分享的重点不在于故事的戏剧性,而在于传递几个关键信息:失败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时产生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以及可以被接受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及应对它,从中学习到了什么。还有失败后,我们依然可以调整和继续努力。当孩子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父母也能平静地、理性地谈论自己的失败经历,并且从中有所收获、继续前行时,他对失败的恐惧感和羞耻感自然会大大降低。他会明白,失败不是弱者的标签,而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的真实示范,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第三,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区分谈论失败与过度聚焦失败的区别,从中做好把握平衡。我们鼓励谈论失败,是为了提取经验和培养孩子的韧性,而不是让孩子沉溺在失败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或者形成一种凡事都先想到失败的消极思维。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把握一个平衡——关注点放在“向前看”上:在充分倾听、共情并引导孩子梳理完失败经历后,对话的落脚点需要自然的转变,引导孩子将目光投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未来的行动。及时肯定努力与积极面:在谈论失败时,不要忽视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展现的勇气,或者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和闪光点。比如:“虽然这次结果没达到预期,但我看到你整个过程都很专注,有在坚持想办法,并且很大胆尝试了新思路,这点特别棒!”这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全面的自我认知,不因一次失败而否定全部。同时还要观察孩子的状态,如果孩子明显沉浸在强烈的负面情绪中,暂时不愿意多谈,或者反复纠结于某个点走不出来,也不必强求立刻深入分析。要尊重他的情绪节奏,给予时间和空间,让他知道等自己调整到感觉好一点了,随时可以找我们聊聊。同时,可以引导他做一些放松或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如果孩子长期对某类失败表现出过度焦虑或回避,可能需要更细致地了解原因,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本次主题我们整理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分为上下篇来和大家详细讨论,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关注阅读。